读到小米创业思考中一段关于效率的文字有感
从效率革命 感受到大局观的重要性
昨天看到了小米创业思考第十章高效率模型,里面一些观点和文字触动了我,引起了我的一些反思和思考。我认为这段文字对我很有价值。得记录一下。
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,老百姓却不那么青睐国货?是质量不行吗?不是,中国制造早已行销全球,论生产能力肯定没问题。是价格太贵吗?肯定也不是,国货是出了名的便宜。真正的原因是,国货陷入了一个怪圈:便宜的质量很差,质量好的价格都很贵。
我开始深入思考这个问题,是从一件衬衫开始。在金山时,我们的日常着装都非常正式,经常要买衬衫。我发现好一点的衬衫都很贵,一件成本100元的衬衫在商店里可能要卖到1000元。能不能便宜点呢?比如两三百元?也可以,那就要把成本压缩到二三十元,但是衬衫的质量就会直线下滑。厂家没办法,只好在用料上做文章,袖口减一点,下摆缩一点。但我去美国出差时,发现那边的衬衫同样是中国生产,却比国内便宜很多。经过比较,我还发现,同样是中国生产的衬衫,在美国卖的下摆都很长,穿着体验很好;而在中国市场上出售的衬衫下摆明显短一截,抬手稍微猛一点,腰上就“露馅儿”了。
这些现象背后有一个词叫定倍率。定倍率=零售价/成本,比如100元成本的东西卖500元,定倍率就是5。通常而言,服装行业的定倍率是1020,鞋子是510倍,化妆品行业是20~50。那么,这么高的定倍率是哪来的呢?它取决于商业世界的效率,一部分看制造者有多贪婪,给自己留多少溢价,更多的则是从商品产出到用户手中,大量的中间环节损耗了巨大的成本,定倍率就居高不下,而这些消耗的部分,在市场终端全部要由消费者来买单。久而久之,老百姓就认定了那几句老话:“便宜没好货”“一分价钱一分货”。
我觉得,“一分价钱一分货”大体是对的,但它应该反过来,是“一分货一分价钱”。不应该把市场推广、广告渠道的层层加价算在一件商品的价格里,而应该算这件商品在原材料、研发、设计、制造上花了多少钱。大多数企业都在10%的生产成本里抠搜,从来不向无谓损耗的90%的交易成本开刀,这是“便宜没好货”的根源。在老百姓看来,国货的“好”和“便宜”是一对矛盾体,因此充满了不信任。
中国制造业不缺工匠精神,不缺创新意识,不缺成本控制能力,更不是不能把产品做好,核心问题是整个社会的商业运作效率低下,在部分领域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,这就容易造成一种恶性循环:产品不好,价格高,每一个环节都赚不到钱。搞清楚这件事,我就产生了一个宏大的理想:我希望能推动中国制造业改变。这个理想的本质其实就是要改变商业世界中普遍效率低下的现状,发动一场彻底的效率革命。因为只有提升了效率,我们才能解决“好”和“便宜”这对矛盾,真正做到“感动人心、价格厚道”。
看到这里之后颇为敬佩雷总的理想,在当前看来 雷总其实也已经近乎实现了他的理想,起码在手机领域和小米生态链对应的产品领域实现了。
一开始看到效率一词,我还以为是指工作效率。看完了才发生是从原材料到用户手里全链路的效率。一个产品,从原料到用户手中,需要经历很多环节。在此之前我很少看向全链路的环节。都是停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。工厂主只关注自己的工厂内部,只关注自己的 10% 的生产成本,怎么也卖不掉自己产品,可能从来也想不到是因为整个链路导致的问题。 看到这里,突然惊醒,因为我就是文字里的大多数。很多时候都只关注着自己的这一块,没有跳出去看。
终于明白什么是大局观,需要跳出去 从全局看,所谓大局就像一个个嵌套的圆,需要跳出去跳出去跳出去,从不同层面的大局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, 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。
只是知道了不行,需要去做。后续思考问题,可以尝试发散一下思维,跳出去看一看,想一想。